首頁 醫師園地 田安然醫師 「中暑」的中西醫觀點及治療方法
「中暑」的中西醫觀點及治療方法


維持身體內在溫度的穩定,需要產熱和散熱的機轉達到平衡狀態,若散熱機轉失調則會產生倦怠、頭暈、心煩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譫妄、意識不清、痙攣、甚至失去意識,剛開始血壓會上升,隨之下降。過度暴露在熱環境,會產生四種情形,即熱暈厥、熱痙攣、熱衰竭、以及中暑,以下就以中醫觀點加以闡述。
熱暈厥(Heat syncope):由於皮膚擴張,產生血壓下降,結果突然意識不清,心跳是虛弱的,皮膚會冷冷濕濕的、牙關緊閉。西醫治療方法是將病人送至陰涼的地方,或者點滴輸液治療。
熱痙攣(Heat cramp):由於水分和電解質的消耗,會產生骨骼肌肉的疼痛與收縮,甚至會造成數分鐘的痙攣現象,即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,皮膚亦有濕冷的現象。治療方法為口服食鹽水和送至陰涼通風所,要有1-3天的休息。
熱衰竭(Heat exhaustion):其造成原因為暴露在豔暑底下活動過度、並且缺乏鹽分水分的補充,產生脫水所造成的症狀,會產生發熱(約38度)、頭痛、疲倦、非常口渴、焦慮、精神狀況異常、甚至會產生過度換氣的症狀、昏倒的情形,同時有些會併有熱暈厥、熱痙攣的情形出現。西醫治療方法為將病人送至陰涼所,並且點滴治療。
中暑 (Heat stroke):西醫所稱的中暑是會危及生命安全的,身體的溫度會達到41度以上,會產生意識不清、高熱、無汗的情形,會因為腦、心血管、肝、腎受損產生致命的危險,尤以老人及小孩較危險。運動下的中暑甚且會產生肌肉崩解的情形。
若一個人接觸暑熱的環境太久,為了散熱,出了許多汗散熱,津液水分散失太多,會產生頭暈、倦怠、胸悶、心煩、口渴、四肢困倦小便黃赤、脈虛無力等症狀,中醫稱為「暑耗津氣」,可用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治療,若到了喘暍欲脫、脈散大的地步,可藥用生脈散。
另一種表現為壯熱、口渴、汗大出、脈洪大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熱暈厥類似中醫所稱的「暑入心營」,又稱「暑厥」,可藥用清榮湯等涼血藥物治療。如<<溫病條辨>>所言:「脈虛夜寐不安,煩渴舌赤,時有譫語,目常開不閉,或喜閉不開,暑入手厥陰也,手厥陰暑溫,清榮湯主之,舌白滑者不可與也。」
熱痙攣類似中醫所稱的「暑熱動風」,可藥用羚角鉤藤湯。如<<溫病條辨>>所言:「小兒暑溫,身熱卒然痙厥,名曰「暑癇」,清榮湯主之,亦可少與紫雪丹。」
熱衰竭類似中醫所稱的「暑熱蒙心」,可藥用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、至寶丹。如<<溫病條辨>>所言:「手厥陰暑溫,身熱不惡寒,精神不了了,時時譫語者,安宮牛黃丸主之,紫雪丹亦主之。」
中暑屬中醫所稱的暑熱傷營血,最好緊急送入醫院處理。
暑瘵:暑病造成熱迫血妄行而吐血者稱之,如<<溫病條辨>>所言:「暑溫寒熱舌白不渴,吐血者名曰「暑瘵」,為難治,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主之。」
中暑來勢洶洶,變化快,甚至可導致嚴重的後果,因此在預防上尤為重要,避免長期高溫工作、水分補充要足、室內通風要良善,並且可用中藥預防之,可用滑石、甘草、黃芩、烏梅、山楂、荊芥、薄荷,隨症加減治療預防,並可煮食綠豆湯、吃西瓜消暑。
若只是傷暑的一些早期症狀,如疲倦、頭暈、四肢無力、胸悶、小便黃,……等症狀,可用民俗刮痧的療法,其方法為用牛角所作成的板子,擦上潤滑油,往背部沿太陽膀胱經的地方,刮至有點狀星點為止,不可出血,以免造成細菌感染,切記不可往脖子兩旁之頸部血管刮,以免造成中風,有高血壓、心臟病、血液方面的疾病者,亦在禁忌之列,最好不要每天刮,效果會減少。
總之,炎炎夏日,最好不要在外面待太久,並且水分要補充夠,中暑的機會就會比較少了。



  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137號4樓    電話:02-2755 6622
Copyright © 2012 田安然中醫診所 版權所有.